火車、輪船、飛機等交通工具讓世界變得越來越小,拉桿箱的尺寸、樣式、材質跟安全性也在不斷發展,從木制、纖維到金屬材質,它的演變過程如旅行本身一樣富有趣味。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拉桿箱隨處可見,大街小巷、車站、港口、碼頭、飛機場,越來越多,各種各樣的箱包隨處可見,功能齊全,品種繁多,顏色繽紛。生產市場前景非常廣闊。給人們的生活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那么,傳統的行李箱,又有怎樣的發展史呢?
帶輪子的拉桿箱,已然是每個出行者的標配。這就給我們造成了一種印象——拉桿箱好像一直存在著,它的歷史,就如人類文明一樣源遠流長。
可事實上,它的發明遠比我們想象得更晚。而在它短暫的歷史上,還遍布著種種令人困惑的荒誕細節。
美國人常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科技創新這件事的吊詭:
“We put a man on the moon before weput wheels on luggage.”
(我們把人送上了月球,卻還沒發明出帶輪的旅行箱)
最早的旅行箱可能要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的木質手提箱,在那個沒有飛機的年代里,這種的木質手提箱可能是最好的旅行幫手了。此外,還有用皮革、藤條或者厚橡膠布纏在硬木或鋼制的框架上,邊角再以黃銅或皮革固定,上面安有把手,使用扣子閉合。這種傳統的行李箱,只能提著走或者扛著走,使用非常不便。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隨著飛機技術的不斷進步,一款鎂與丙烯——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制造的嶄新的輕型旅行箱問世,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出行。
而在20世紀的70年代,新秀麗SAMSONITE設計了帶有輪子的旅行箱,拉開了旅行箱的巨大變革時代的序幕,深受當時顧客的喜愛。
沒錯,在 1969 年,尼爾·阿姆斯特朗代表人類在月球留下足跡的那一天,輪子已經誕生超過 6000 年;Luggage(行李箱)一詞出現已經近 400 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人類完成了兩次偉大的工業革命。但行李箱——這個全人類出行必備的東西,還只能被人手提。沒有一個人嘗試將它與輪子結合到一起,直至1970年徹底落下帷幕。
時間一晃又就到了1987年,美國有一個叫Robert Plath的航空公司飛行員,天天跑機場手累到崩潰,因為當時箱子把手的設計還很不合理,拖行的時候需要抬起一端,非常費力。沒轍了崩潰了就自己開始研究改進,某一天在家里搗鼓箱子時候來了靈感,居然想到把箱子立起來,裝上了輪子和拉桿,于是創造了現代拉桿箱的雛形。也就是我們今天用的拉桿箱的定型版,并在1991年注冊了專利,取了個新名字叫Rollaboard:至此,現代拉桿箱才終于定型,成為如今我們常見的模樣。
2010年,隨著航空旅行的發展和普及,旅行箱的材料趨向了更為輕便的硬塑膠或布質。大部分的型號亦附有內置小輪,可用拉桿方便拉動,同時出現了4個小輪的旅行箱,除了可作360度的旋轉外,在平地更可以不費力輕易推動。
現如今,拉桿箱已成為我們出行在外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當我們想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時,必然會配備一個結實耐用的拉桿箱,俗話說:“路遙知馬力”,一個耐用的旅行箱必定能經受得住不平地面對它較長時間的考驗,SGJ2004A箱包行走試驗機(B法)便可模擬箱包行走時的使用情況作連續行走測試,檢驗試樣走輪、輪軸、輪架、拉桿、箱包質量,計算走輪的磨耗量。彩色觸摸屏顯示、控制,中、英文界面,菜單式操作模式,方便質檢人員上手。更是深受各大箱包廠商的一致好評。
SGJ2004A箱包行走試驗機(B法)
儀器用途:
用于檢驗試樣走輪、輪軸、輪架、拉桿、箱包質量,計算走輪的磨耗量。在試樣中加載適量的負荷,利用傳送帶式行走試驗機的傳送帶行進時顛簸板與試樣走輪相互間的磨擦和撞擊,對試樣產生沖擊振蕩和磨損,模擬箱包行走時的使用狀況作連續行走測試。
符合標準:
QB/T2920-2018 《箱包 行走試驗方法》、QB/T2155-2018 《旅行箱包》等標準。
產品特點:
1、彩色觸摸屏顯示、控制,中、英文界面,菜單式操作模式。
2、核心控制部件采用意法公司32位單片機組成多功能主板。
3、報表數據保存統計箱包行走行程、4走輪磨耗量,并可打印輸出;
4、伺服控制系統